中国传统手工艺之陶瓷

一双巧手,凝聚着先民的经验智慧,贯穿起时代的发展脉络,将一件件原始材料变换成美妙绝伦的艺术品,这便是

一双巧手,凝聚着先民的经验智慧,贯穿起时代的发展脉络,将一件件原始材料变换成美妙绝伦的艺术品,这便是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国传统手工艺门类繁多,是民族创造力和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如今,传统手工艺跨越时空,代代传承匠心技艺,不断迸发时代活力,向世人展示着光彩夺目的审美意趣和艺术价值。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以陶土、瓷土、天然矿物或岩石等为原料,经配料、成形、干燥、烧成、装饰等流程制成。千百年来,在历代匠人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陶瓷烧制技艺逐渐成熟、完善,制作的陶瓷工艺品更是质高形美,备受推崇。

陶瓷烧制技艺(图自图虫网)

千年演变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风格粗犷、朴实的彩陶和黑陶。据考古资料表明,在仙人洞、吊桶环、玉蟾岩等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器,有灰陶、彩陶、黑陶和几何印纹陶等品种,制作粗糙、造型简单,多作为日常用具使用。

殷商时代,陶器不再局限于盛物器皿,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大致可分为日用品、殉葬品、祭祀品等。

两汉时期,釉陶大量替代铜质日用品,从而使陶器迅速发展,出现了图案生动、造型活泼的陶器装饰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至东汉晚年,工匠已能烧制出成熟的瓷器,开启了从陶到瓷的过渡。

唐代以后,陶瓷生产空前繁荣,窑场林立,规模宏大。南方有越窑,其青釉瓷如冰似玉;北方有邢窑,其细白瓷类银似雪。它们共同构成中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两大体系,提高了唐朝陶瓷的艺术审美与技术创新。

陶瓷历史悠久(图自图虫网)

两宋时期,名窑迭出,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出现了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此时期,官窑、民窑风格迥异,各臻其妙。官窑追求淡雅清幽的装饰风格,器型秀美;民窑讲究简单朴实的实用价值,装饰简洁。

明代,白瓷逐渐成为主流,陶瓷得到全面发展,以敦厚、端庄、逸趣等风格闻名。清代,中国陶瓷登峰造极,其制作技术高超,彩瓷工艺尤为精湛,装饰精细华美。

发展至今,我国陶瓷品种齐全,风格多样,烧制工艺体系完备,在不断突破传统的实践范围和技艺范式中,展示出独特的现代陶瓷之美。

精益求精

从粗糙的泥土到灿烂的陶瓷,需要历经多道工序。一般来说,陶瓷烧制包含原料选取、坯料配方、坯料制备、制品成形、施釉、干燥、烧成、装饰等流程。

受各地名窑生产陶瓷品种不一的影响,陶瓷烧制技艺亦有各式特色,风格明显的有汝瓷烧制技艺、钧瓷烧制技艺、广彩瓷烧制技艺等。

汝瓷烧制技艺,始于唐代中叶,盛于北宋中晚期,此后一直延续。

工艺技术性强,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工序,主要环节有选料、练泥、制坯、素烧、制釉、施釉、烧制等。

传统的汝瓷烧制技艺具有四大特色。一是配料绝,严谨选取胎料和釉料,常以高岭土、玛瑙、黏土等为原材料;二是变色绝,采用支钉托烧的叠烧技法,制釉的黏度和流动性、烧制熔融温度等条件都会影响最终成色;三是裂纹绝,工匠通过对温度的精准控制,可烧制出蟹爪纹、鱼子纹、冰裂纹等样式;四是应光绝,烧出的汝瓷可根据光线强弱呈现不同的色泽与色调。

陶瓷造型精致(图自图虫网)

钧瓷烧制技艺工艺复杂,以黏土、长石、石英等为坯料,多样矿物质成分为釉料,成品釉浑厚凝重、乳光莹润。传统钧瓷烧制需经过七十二道工序。在现代生产中,烧制技艺包含加工、造型、制模、成型、素烧、上釉、釉烧、检选八道工序。

钧瓷拥有独特的窑变技艺,含有铜质的釉料经窑变后会形成海棠红、朱砂红、天蓝、月白等釉色,彼此渗透,相映成辉,形成“进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效果,在中国陶瓷烧制工艺中自成一格。

广彩瓷烧制技艺作为釉上彩绘的代表,始于清代,融合五彩、粉彩等各种彩瓷的技法而产生。该技艺是在各种白胎瓷器的釉上绘以图案,其色彩艳丽、构图严谨、绘工精细,题材融汇中西,风格独树一帜。

人间巧艺夺天工,陶瓷技艺竞争艳。千年窑火赓续传承,承载着民族的创作热情与审美趣味,烧炼出如今绚丽多彩的陶瓷盛景。

来源: 中国民族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中国知网

本文部分图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联系zhangcheng@jmtad.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作者: 头条共创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