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语人间:每天10分钟,读懂1本好书,点击文章右边的「关注」,一起成长。
大家好呀~
今天,灵遥将为你带来一本新书,名字叫做《瓷器:中国瓷器美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它从陶器的发展演变而来,历经了3000多年。到了宋朝时,名瓷名窑已经遍及了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发达繁荣的时期。瓷器作为古中国的特产奢侈品中,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了各个国家,为中国赢得了「瓷国」(china)的美誉。
那么,瓷器都是如何一步步从陶器发展而来的?各个朝代的瓷器又分别都有哪些特色呢?
来和灵遥一起读读这本《瓷器:中国瓷器美誉》,了解一下瓷器们的「前世今生」吧~
01.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诞生
我国瓷器生产于何时,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但在夏朝以及以前的遗址与墓葬中,从未发现过有瓷器特征的物品,只有一些以「粗砂、灰陶」为i特征的陶器。
陶器是先民们留下的重要文化遗产,距今已有7000多年。最早的彩陶发源在黄河流域,尤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
仰韶文化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其出土的陶器,工艺成熟、器物规整精美,上绘有彩色花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与聪明才智。
02.
夏商时期:原始瓷器的诞生
到了夏朝,陶器的烧制工艺有些进步,出现了能够产生更高温度的馒头窑:窑室呈圆形弧壁,向上逐渐收敛,封顶隆起,形状似馒头,故此得名。
由于馒头窑的出现提高了陶器的烧成温度,因此,瓷器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然而,由于夏朝出现的刻纹白陶与薄壳白陶的原料质地处理得不够精细,胎与釉结合得不够牢固,容易剥落,温度与火候的控制还不够熟练,因此只能视为原始瓷器的雏形。
到了商朝,瓷器的烧制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江南地区新出了一种比馒头窑更为先进的龙窑。它依山建立,窑身呈长条形,外观看上去像一条龙从下而上,故得名于龙窑。
比起馒头窑,龙窑有火势大,风力强,升温快的特点,加上可以根据需要,加长窑址的长度,使得商代瓷器的工艺与生产规模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与此同时,部分陶器开始使用高岭土做坯子的原料,加上器表上再施一层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合而成的高温釉,经过1300度以上的高温烧制,使得胎釉结合在一起,因此这些器物已经具备了瓷器的雏形。
但由于工艺不稳定,胎土中还含有一定量的铁,再加上在略低的温度中烧制,颜色较深,透光性较差,因此,此时的青瓷还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即原始青瓷。
在商代后期,瓷器烧制工艺并没有得到跨越式的发展,但胜在形制与品种上有了扩大,质量有了提高,以及几何纹案的出现。
03.
西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逐渐兴起
西周时期,原始瓷器的胎釉特征与商代基本相同,但质量与商代相比有所提高,胎制普遍细腻,基本不吸水,釉层一般比较薄,与胎结合较高。
釉是瓷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玻璃体,由于其所含的金属作用,在施用于瓷器上的时候,会产生各种颜色。原始青瓷上的釉都是青色的,这是因为釉中含有的氧化铁导致的。
从造型上来看,西周流行的瓷器形制,大多是模仿当时的青铜器造型,除了尊、盘等器物,还出现了如,盂(yu,2声)、瓮等,尤以罐、罍(lei,2声)最为著名,在我国河南省与北京西周初期的大型墓葬中均有出土。
比如,下图中的这件河南洛阳出土的双系双耳罐便为此时期瓷器的代表作,其敞口低领、折肩深腹、小圈足、其肩部塑对称双系和泥条盘塑的双耳,器外通体施有一层透明度青绿色玻璃釉,但施釉不均,器面布有斑痕。
又由于西周时期是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青铜礼器和生活、生产用具成为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因此,这个期间的陶器烧制,并没有得到跨越式的发展,无论是器型,还是纹样都在模仿青铜器。
04.
春秋时期:原始青瓷的提升
春秋是我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因此,其烧制的瓷器,与西周时期的原始瓷器相比,无论是胎制、施釉技法,还是纹饰都得到了提高。这可能是因为烧制更加地集中与专业有关。
比如,下图中的这件出土于江苏省常州武进区淹城遗址的「春秋原始瓷簋」,
高12cm,口径为20.5cm,腹径27cm,底径20cm,器型为撇口、束颈,圆鼓浅腹,圈足,平底。肩部贴附环耳一对,两耳侧贴有S形堆纹装饰,并不规则贴塑雏鸟7只,作栖息状,其中两鸟与两耳对称间距,与腹部的两条凸棱相连接。
这件瓷簋胎制细腻,制作精良,除器底外,内外施以青色釉,釉面薄而匀净。胎制烧结紧密,叩击有清脆之音。
足以见得当时的制瓷工艺,既继承了商朝与西周初期的形制,又有了新的发展,正在趋向成熟。
05.
战国时期:造型精美的原始青瓷
战国时期,原始瓷器的生产与使用较西周、春秋时期更加地进步与广泛,胎泥处理更加精细,火候更高,釉色稳定,成型更为先进,由前一时期的泥条的盘筑改为多轮制成型。
然而,这个时期的作品,依旧有釉色不均的问题,少数地方釉较厚,且有明显的橘皮现象,即「麻癞釉」。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个是釉色高温黏度较大,缺少流平性;二一个是作为基料的黏土和作为溶剂的草木灰未能够均匀地分散与充分结合。
这又因为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掌握陈腐、漂洗、粉碎等工艺,只是通过简单的筛选后把它们与黏土搅拌在一起。
于是,当时的人们在上釉的时候,便不能够采取「蘸釉」工艺,只能够采取「浇釉」工艺,即,用勺子一边反复搅动釉色,避免灰土分离,一边向坯体表面浇洒。
所以,战国时期的不少瓷器都有出现「泪痕」现象,直到东汉后才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比如,下面的这件战国印S纹青瓷罐,外釉青中闪黄,内釉青中闪灰,虽然在当时属于同类器物中的佼佼者,但对比北宋时期烧制的作品,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明天,灵遥将继续为你带来秦汉与隋唐时期瓷器的解读。
敬请期待吧~
文 | 武灵遥,一位践行着「日读书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职业读书人,更多好书拆解详见个人公众号:书语人间(syrjjy)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