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这个让人细思极恐的“脑洞”,到底在说什么?

近日,由南派三叔主导的“派计划”正式推出了第一部短视频作品,名为《玻璃》。《玻璃》讲述的是关于玻璃“

近日,由南派三叔主导的“派计划”正式推出了第一部短视频作品,名为《玻璃》。

《玻璃》讲述的是关于玻璃“统治”世界的故事,以一位世界闻名的天文学家自杀,其学生遵循老师的遗志,到中国一个破败的玻璃厂寻找“梵玻璃”开始。

这位名为林未雨的学生,万万没想到,老师是要她来继承一个真相——人类,被玻璃控制了。

对于这个“脑洞”,不少网友纷纷表示:细思极恐。

很多时候,惊悚的感觉来源于真实。

没有看这个短片之前,我也从来没意识到,我们真的被玻璃包围了——眼镜、屏幕、门窗、水杯、器皿甚至是通信技术所依赖的光纤。

玻璃,既然无处不在。

那么,玻璃能够“监控”人类也是很有可能的吧?

玻璃,既然“知道”人类在做什么,而且人类看到很多知识、数据还有人类所做的决策、思考、沟通都必须通过玻璃进行输入输出。

那么,玻璃是否也可以选择让人类看到什么以及看到什么程度呢?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来斯蒂芬·霍金在他的著作《大设计》中,论述何为实在的时候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一条金鱼,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一个椭圆形的鱼缸里。对它来讲,它认为的真实的世界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扭曲了的样子,而且它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

几年前,意大利蒙扎市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禁止市民将金鱼养在圆形鱼缸里观赏。

对此,提案者解释说,把金鱼关在圆形鱼缸里非常残忍,因为弯曲的表面会让金鱼眼中的“现实”世界变得扭曲。

可是,我们又是怎么能肯定我们的世界就是真实的呢?

我们和金鱼都是生活在主观上觉得真实的世界里,没有谁看到的是一定真实的,我们又何尝不是生活在一个扭曲的世界里。

《玻璃》,还让我无端想起了《人类简史》。

这本书其中有一个很“荒诞”的观点:小麦,驯化了人类。

一直以来,人类就是以站在食物链最顶端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万物皆可为我所用。人类不断采用地球资源,把地球“折腾”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还为自己写了丰富的史记——似乎是以“胜利者”的姿态?但是,人类真的是赢家吗?

按照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说法,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个骗局。

大约是1万年前,人类“掌握”了种植小麦的技术,能够为自身的繁衍和发展提供更优渥的条件(人类从游牧到定居),生活质量由此走上了不断攀升的道路。

当然,这是从人类的角度来看的。

如果我们反过来,从小麦的角度看:它用自己的果实“诱惑”了当时的人类,让人类为了种植小麦,要腾出农田;为了收获更多的果实,还要为它松土施肥、除草捉虫,无微不至地“伺候”着它……

从大自然中的“野草”,到今天小麦在地球上占据的面积相当于10个英国。小麦,确实“奴役”了人类呀。

《玻璃》很短,故事也有不少没解释清楚的问题。

比如说,教授已经知道了真相,选择了自杀,又是为什么要自己的学生去继承这个真相呢?如果他仍旧希望有人能了解真相,为啥不能自己告知学生,或者自己带着学生去找刘师傅呢?让学生知道了真相,却又没有救她的方法,又何必让她知道呢?

比如说,当林未雨去看那个望远镜的时候,她说要看木星,结果看到的是一个玻璃罩着的地球、月球和太阳?所以,我们到底生活在哪里?

比如说,既然林未雨已经获知了真相,为什么她对自己的保护措施就仅仅是摘了眼镜,以及对屏幕“消毒”?难道她看不到她的办公室、她的实验基地到处都是玻璃吗?

比如说,既然刘师傅“密不透风”地保护着自己和自己的办公室,为什么在撤走的时候,没有仔细交代弟子如何处理——萧强没有做什么防护,就去“杀死”玻璃?一不小心,被玻璃“反杀”,所以他就是个送人头的?还是说,另有隐情?

但是,一个成功的故事,不在于篇幅的长短,而在于有没有在读者的心中留下点什么,或者是思考。

看完《玻璃》,那个“你所见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全部”的警钟再次在脑海中敲响。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时候,大部分人都很容易“被带节奏”——因为不了解真相,或者说不了解全部的真相,却认定自己看到的就是全部。

比如,一些居心不良的媒体记者在报道时断章取义、颠倒是非,还有如今的“键盘侠”,自以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就可以对别人进行“道德绑架”等等。

不良媒体想给大家看到的只是他们想传达的,他们这样做可能出于不同的目的,经济的,政治的,最终要看到底是谁在背后“操控”,又或者是谁从中获利,才能由此猜测一二;那些“键盘侠”,他们看到一些节选或者进行过包装的报道,就以为自己代表了“正义”,“义气填膺”地群而攻之。

所谓“乌合之众”,不就是这些“失去判断力”的人吗?

即便是科技发展至今,自然中,地球上,宇宙里,依然有很多人类无法解释的谜团。

正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们可能此生都无法站在科学家、天文学家的高度看这个世界,也不能从经济学家、生物学家视角中发现一二,所以,才更需要提醒自己:

所见,就是真实吗?

所见,就是全部吗?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在这个信息泛滥、雌雄莫辨的时代,能让自己的头脑保持多一分清醒,都是难能可贵的。

文丨冬日可爱,一个迟钝的看书人。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作者: 头条共创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