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三味,一口气读完陶瓷发展史:从秦朝到五代十国

书语人间:每天10分钟,读懂1本好书,点击文章右边的「关注」,一起成长大家好呀~今天,灵遥将继续为你

书语人间:每天10分钟,读懂1本好书,点击文章右边的「关注」,一起成长

大家好呀~

今天,灵遥将继续为你带来《瓷器:中国瓷器美誉(中国文化百科)》一书的共读。

上一篇文章里,我们聊到了先秦时期的制陶与制瓷工艺。(更多内容,请戳:火烧三味,一口气读完陶瓷发展史: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 )

这个期间,由于窑内烧制温度较低,釉色里往往有有许多的杂质,不够纯净,因此,它们都只是瓷器的初级阶段,即「原始瓷器」。

从秦汉开始,随着国家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制瓷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也为北宋时期五大名窑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因此,这篇文章里,我们将看到秦到五代十国时期制瓷工艺的发展情况,希望你喜欢~

01.

秦朝:从陶到瓷的过渡

公元前221年,嬴政先后灭掉了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的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

这一时期,我国的制瓷工艺虽然仍处在原始阶段,但与战国时期早、中期的原始瓷器,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

首先是胎、釉的原料不同。

秦朝原始瓷胎料中的氧化铝与氧化铁的含量较高,使得陶瓷坯有可能在较高的温度中烧成,生成较多的莫来石晶体。

莫来石晶体,又称「富铝红柱石」,无色,晶体呈柱状或者针状,熔融温度为1910度,是陶瓷制品的主要组成部分。

但在烧制过程中,窑内温度如果达不到它所需要的高度,不仅不能达到增加氧化铝的目的,还会使得胚体疏松,烧结情况很差。

因此,秦时期烧制的原始瓷器中,除了一部分烧制温度较高的产品,胎骨致密,叩之有铿锵声,多数胎质疏松,存在大量的气孔、吸水率高,不如战国时期的细腻,可见,秦在原料等的粉碎、淘洗和坯泥的揉炼相对来说,比较随便。

从釉来看,秦代原始瓷器的釉层较战国时期的较厚重,颜色普遍较深,呈青绿色或者黄褐色,位置从战国时期的通体施釉变为口、肩和内底等处局部上釉,说明上釉方式已经从浸釉变为了刷釉,工艺与战国时期的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

其次,是器物成型的方式。

秦国时期的器物普遍采用了器身分割,然后粘结成器的方法,品种也以仿青铜礼器为主,与战国时期的器物有很大的差异,二者并无直接的继承关系。

据专家分析,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在楚灭越的兼并战争中,今浙江境内较为发达的原始瓷业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最终不得不中断。虽后来又在越国故地复兴,但工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比如,下图上海嘉定县外冈墓中出土的原始瓷器,胎骨坚硬,呈灰色,肩部划圆珠与水波纹,外施淡绿釉,有浓厚的战国楚器的特征。由此可见,它的烧制时间可能是在战国末年至秦国初期。

02.

汉代:从原始瓷器到瓷的转变

汉代是瓷器手工业大发展的时期。

虽然在西汉初期,因为长期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破坏,包括瓷器在内的手工业都发展缓慢,生产的瓷器大多是仿制青铜礼器,器型大方端正,制作工艺相较秦朝有了一定的进步。

到了西汉中期,原始瓷器的面貌发生了不少改变,表现为器型的变化。

比如,下图的这尊由战国时期的陶鼎演变而来的原始瓷鼎,兽蹄型三足较高,附耳高翅,耳根突出。盖似半圆球型而顶面稍平,上面附有三个高钮,仰放时可作三足使用。

到了西汉晚期,鼎、盒一类的制品归于消失,各种日常生活用品急剧增加,生产更加注重实用性。同时,由于西汉流行厚葬,还出现了以牛、马、房屋为主的陪葬瓷器。

进入到了东汉以后,原始瓷器的品种与纹饰开始有了变化,日常用品的种类与数量开始增加,瓷器开始成为了老百姓们用得上的生活用品。

比如,东汉出现的瓷提盆,束口、鼓腹、平底,盆体宽大而稍扁,口沿安有粗壮的弯曲把手,是一种提携方便的盥洗器。

另外,东汉时期,由于上釉方式的改变,从局部施釉到浸釉,釉与胎的结合开始出现了很大的改进,少见脱釉现象。

再加上成型多以快轮拉坯形成,成型后又会进行修坯、补水等工序,因此,瓷器的表面开始变得十分平整光滑,有些制作精良的原始瓷器已经十分接近成熟瓷器的形态。

03.

魏晋南北朝:瓷器的不断创新

东汉之后,先后经历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东西两晋,十六国的北朝与宋齐梁陈的南朝,是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但是陶瓷的发展并没有停止。

三国两晋时期的江南、湖南、四川等地的著名窑址,均烧制出了加工精细,供名门望族们使用的日用瓷器。从墓葬来看,当时的青瓷已经逐渐取代了青铜器与漆器,成为了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到了两晋时期,瓷器的种类进一步增加,除了有日常使用的,还有用于陪葬的冥器,其造型、纹饰与汉代陶瓷、青铜器有着密切的继承关系。

如,西晋时期的这件青釉洗,腹部有一条印文饰,两面贴辅首衔环,有明显的汉代特征。

另外,两晋时期的瓷器的工艺相较之前,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首先,是对场景的刻画。

下图中的西晋青瓷仓罐,在肩部以上的范围内,塑有各种形象的奴仆、卫士、善男、孝女、拜佛、祭祀和吊唁死者的丧葬场面,长廊、馆阁、飞鸟、六畜,内容虽多,但井然有序,栩栩如生。

其次,是釉色的变化。

一个是黑釉工艺在浙江余杭、德清两窑的出现。

以浙江德清窑为代表,常见的器物为鸡头壶,肩有双系,双系件饰有鸡头、鸡尾,壶体较大,鸡头为实用性张口,可出水,短尾则为提手。

二一个是彩斑装饰的广泛应用,多装饰在钵类器物的盖、碗盘类器物的口沿、器心和外壁及香薰、罐、瓶类器物的口沿上。

比如,下图这件东晋色彩罐,通体施青釉,晶莹剔透,釉上有细小冰裂纹,堆饰4耳,器身饰有两道弦纹,一道为褐色点彩,反映出瓷器的发展到东晋时期,已经从单一的釉色过渡到了多彩釉色。

到了南朝以后,青瓷釉上彩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先在施过釉色的瓷坯上用毛笔点缀黑褐色彩料,晒干后放入窑内烧。当窑中焰火达到一定温度时,釉层融彩,彩料融入釉层而不流动浸漫,青瓷烧成后在器物上出现黑褐色彩斑,可作散点装饰,或连缀成简单的图案。

另外,由于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各地都建造了大量的寺庙、佛像石窟,因此,专供佛教使用的器物随处可见,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下图的这尊「莲花尊」了。

04.

隋朝:中心北迁,青白并存

公元581年,杨坚兼并了北周和南陈,统一中原,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年年混战的局面。隋末大运河的开凿,也对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隋朝的历史虽然不足40年,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其制瓷工艺上承魏晋南北朝,下启唐朝,为一个新的陶瓷时代拉开了序幕。

在隋朝以前,烧制瓷器的窑厂主要都集中在长江以南和长江上游的四川地区,北方的窑厂极为稀少。

进入到了隋朝以后,虽然陶瓷烧制中心依旧在南方,但已经有了逐渐向北方转移的趋势。

陶瓷的生产继承了北方青瓷的传统风格,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特点,不仅种类明显增多,还出现了过渡性的变化。

比如,淘洗工艺的改良,与控制原料中铁元素比例技术的出现,与筒形匣钵的出现,使得瓷器釉面不再受到窑内烟熏的污染,使得陶瓷的颜色相较以往,更加地纯净。

而,从装饰来看,隋瓷的装饰手法有了印花、刻花、贴花、堆塑工艺。

其中,印花是在瓷胎没有干的时候,用瓷土烧制的阳文印模压成花纹,然后施釉烧成,纹样有团花、草叶、莲花瓣、卷叶、波浪和弦纹等单独或是复合样式。

比如,下面这件隋代青釉印花四系壶,高35cm,盘口长颈,长圆腹,平底,肩部4个双条形系,肩颈系腹部作4层印花装饰,印花为扇形花瓣组成的团花与叶纹,反映了隋代瓷器的特点。

更值得一提的,在隋朝,白色的瓷器已经开始得到了大量的生产,以河北邢窑的最为突出,与南方的越州窑出土的青瓷交相辉映,为后来唐宋瓷业南北遍地开花,名窑迭出的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但这个时期的白瓷釉不是真正的白色,而是透明的玻璃釉罩在了白胎上,器物胎质较白,釉面光润,已经基本上看不到南北朝时期的白瓷中泛青或黄的痕迹了。

这种在瓷胎上成功采用白色化妆的工艺,是隋代技术的重要成就之一,通过在上釉前,精选含铁成分较少的白瓷细密地挂在坯上,对白瓷釉色透明度的提高与呈色的稳定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05.

唐朝:多种风格并存

同文化艺术与工艺技术的繁荣昌盛相一致,唐代瓷器的制作与使用更加地普及,瓷器品种与造型多样,其精细程度远超前代不说,还发展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瓷窑系统 —— 南方地区主要烧制青瓷,以浙江越窑为代表,北方地区则主要烧制白瓷,以河北邢窑为代表。

下图的这件青釉瓜棱壶,便是唐代越窑的代表作,通高20.4cm,口径8.9cm,足径9.4cm,壶撇口,竖颈,溜肩,长圆腹,圈足。

通体呈四瓣瓜棱形,肩部一侧置短流,另一侧置曲柄,与流、柄形成「十」字的颈肩之间置双系。通体内外及圈足均施以青釉。

此壶胎质细腻,釉色均匀,滋润光滑,如冰似玉,其釉色如「千锋翠色」般迷人,深受达官贵人与普通百姓的喜爱。

其中,最精细的越窑青瓷为「秘色瓷」,仅供给皇家御用,其代表作便是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做法事的14件器物。

其中一件为秘色瓷八棱净水瓶,高14.3cm,除足端无釉露出致密的的浅色灰胎外,通体施绿色釉,色泽青绿温润,釉面晶亮莹澈。

前面我们说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其实,唐代还有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主要特征是「雪白如雪」,以下面这只唐白釉水盂为代表。

除了有「南青」与「北白」一说,唐代还有「釉下彩瓷」与「花瓷」等新品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彩陶器」也是唐代制瓷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釉下彩瓷器突破了青瓷的单一色彩,用小点连缀成方形、六边形和花鸟图案,虽简单几笔,却生机盎然;

花瓷则是一种黑釉中带有乳白色,或乳白色中呈现针状蓝色色斑的瓷器,如,下图这件唐代花瓷双系罐。

唐代的瓷器,华丽中带有典雅,典雅中又不忘增添几分华丽与锋芒,因而远近闻名,大量出土口欧洲地区。

于是,china瓷器也慢慢成为了China中国的代称了~

06.

五代十国:釉薄透明的瓷器

唐之后的50年,我国又面临分裂的局面,北方由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5个朝代先后统治黄河流域,南方各地存在前蜀、吴、吴越、楚、南汉、荆南、后蜀、南唐、北汉等许多政权,历史上称「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的瓷器生产依旧以浙江余姚越窑为代表,器物造型优美,纹样端庄秀丽,胎质细腻,釉青色中微微带有黄色,釉质滋润肥厚,如冰似玉。

在此期间,装饰题材,从花鸟拓宽到了人物、飞禽走兽与风景,花纹精美,构图严谨,体现了五代青瓷高超的技术水平。

比如,下图这件越窑刻花盒,器物施满釉,釉薄而匀,明显与唐代越窑不同。其莲瓣纹是越窑瓷器装饰中最有代表性的纹饰,莲瓣宽厚而肥硕,有的花瓣间还有脉络,花瓣层次重叠具有,富有真实感。

值得一提的,宋代官窑中的佼佼者「汝窑」,在五代时期,便已经有人在做这个尝试。

根据文献记载位于河南省郑州一带的柴窑,相传是天青釉瓷的创烧者,表面为素面,釉色温润淳朴,胎体较薄,就像后人形容的那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为北宋汝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明天,我们将来到了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宋元明清,一起去看看凝聚着7000年文化的精美的瓷器们~

敬请期待吧~

文 | 武灵遥,一位践行着「日读书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职业读书人,更多好书拆解详见个人公众号:书语人间(syrjjy)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作者: 头条共创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