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陶瓷 新质丝路

中国陶瓷是辉煌无比的大国陶瓷。大国,现在多用于指在国际体系中权利资源和地缘具有显著优势的国家。关于“

中国陶瓷是辉煌无比的大国陶瓷。大国,现在多用于指在国际体系中权利资源和地缘具有显著优势的国家。关于“大国”一词,中国政府一般用Major Country表示中国的大国地位。这意味着中国从本质上有别于西方那样的大国。因为西方大国常以Great Power自称,该词最初指大航海时代以来兴起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早期殖民帝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中国人称为“列强”,而“列强”让中国遭受了一段难忘的屈辱历史。而现在这个词多用来指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主要作用并最具影响力的西方国家。

如今中国作为大国,不是“列强”式的大国,是通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共赢、新形态的大国。因此,我们建构自主的理论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以便更深入地阐述大国与文明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大国文化的无限魅力。一般来说,军事强大、经济发达、科技先进是大国三个显著特征,这是硬实力,那与此相对就叫软实力。软实力对外具有输出文化和普世价值观的功能,是大国文化的根脉。新时代的新质生产力为大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样,也为新丝绸之路的大国陶瓷焕发出了新的神韵。

一、大国陶瓷依赖大国文化背景

大国陶瓷的璀璨不是凭空的突然出项,我们先谈一下大国陶瓷所依赖和蕴藏大国文化。大国文化通常指的是要有悠久历史、深厚底蕴、广泛影响力和较高国际地位的国家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历史传承和民族精神:大国文化往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明传统,这些传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超越和发展。中国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214万年的重庆“巫山人”,其次是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中华文明的曙光时期是距今约有70万的北京人。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等,虽也历史悠久,但其文明都曾经被中断。唯独我们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从未中断过,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拥有的。

大国文化具体体现在一个民族的文字、艺术、思想、信仰、价值观等上面。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是世界上文化基础最雄厚的国家。在中国,这种文化传统以儒家、道家思想为代表,后来汇入释家,融合发展,它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民族的精神和价值观,成为推动民族不断前进的动力。大国文化的核心在于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以及这些遗产所蕴含的民族之精神,国家之魂魄。

(二)文化的包容性与一体性:大国文化通常包容多元,吸收了不同民族、地区和时代的文化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多样性。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多样性的自然背景,带来了多样性的文化。中华文化可分为四大区域:草原高原文化区域、黄河文化区域、长江文化区域、海洋文化区域。每一个区域受到儒、道、释三家的影响的成度不一样,而每一个文化区域又延伸透叠加出不同的亚文化区域。

中华文化之所以赓续不绝、未曾断裂,一方面是因为文化的多样性和互相补性,更多的时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碰撞交流、兼收并蓄中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又具有一体性。我们有统一的国家、统一的文化根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长江、黄河、大运河、长城等,从地理上互相衔接将四大中华文化区域空间穿越联结了起来,再加上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交融,各种思想的相互吸收,这些都让中华文化不但从地理上文化区域维度,而且从核心文化本质上得到了全方位的多维度融合,让中华文化在包容中具有了丰富、稳定而持续的内涵基础。多样性和一体性,是文脉赓续的“基因密码”,这也正是今天我们大国文化自信的根源。

(三)科技创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如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外,在天文、地理、医学、农学等领域,中国古代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大国文化不仅是传统的守护者,也是创新的推动者,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元素。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守正创新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华民族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念和追求,故中国文化在亘古历史演变中才具有创新繁荣的能力而绵延不绝。

(四)广泛的影响力:大国文化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能够吸引世界各地人们的学习和了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从古代的哲学思想,到文学、艺术、建筑、服饰等各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东亚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语言与文字方面,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书写系统之一,不仅在中国使用,还被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部分采用或借鉴。艺术与文学方面,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等,以及古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不仅在中国广为人知,也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节日与习俗方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不仅在中国,还在海外华人社区以及一些非华人国家中广泛接受和共同庆祝。经济与贸易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科技与创新方面,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如5G、人工智能、新能源、航天技术等领先全球,进一步增强了其在全球的影响力。

我们的大国文化,同时体现在外交与国际合作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等多边合作,通过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方式,增强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大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而丝绸之路上的大国陶瓷所依赖和蕴藏的正是这种大国文化。

二、大国陶瓷,丝路精神

古代,中国丝绸之路最重要的标志是陶瓷。中国是世界范围内最早创造和利用陶器的国家之一。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世界范围内有6个早期陶器发明中心——中国南方、中国北方、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西亚和北非,中国占了两处。根据碳十四年代测定和交叉断代可知,我国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器距今20000-19000年,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陶容器制品。在距今9000年左右,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彩陶在上山文化中期出现,主要有乳白点彩和条纹红彩两种纹样。彩陶的出现表明,史前人类已经开始用审美意识和观念地对陶器进行艺术性装饰。到了距今7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各类丰富多样的彩陶在中原大地风行,缔造史前艺术浪潮中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新石器时代末期,迎来了制陶工艺的巅峰——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陶。进入历史时期,陶器迸发出更多光彩,烧制技术更先进,种类更趋丰富。夏商周时期,技术方面的突破使印纹硬陶、原始瓷应运而生,为从陶向瓷的升级打好基础;殷墟、周原等都邑性大遗址所在地出现专门的制陶工业园区。汉唐时期,在技术方面,铅釉陶等出现,陶器已经应用在生活得到广泛应用。的。秦砖汉瓦等建筑类陶器成为时代标志,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唐三彩也是这一时期陶器的代表。汉唐及其后,瓷器大兴,成为陶瓷手工业的另一新高峰,开启中国作为瓷器之国的时代。丝绸之路由此大兴。

2000年前,中国瓷的发明非常的“高科技”,堪比今天的人类登上月球、宇宙飞船探索火星,让人激动澎拜。瓷器,英文名“China”,西方把中国也誉称为“China”。由此可见,中国的大国瓷器,在世界的当时影响超巨大。瓷器有别于金银器的风格,其神秘独特的艺术形态、表现形式、精美程度令欧洲人深深震撼和陶醉,成为欧洲王公贵族和上流社会追捧的奢侈品。从中国把优质的瓷器运到欧洲,可获取几十、上百倍的巨额利润。故此,先后有英国、荷兰、法国、丹麦等八个国家组建了专门从事东方贸易的东印度公司,瓷器贸易就是其最重要的贸易之一。1000多年前,中国瓷器经丝绸之路流向世界,深受欧洲市场喜爱,被称为“白色黄金”。大国瓷器所蕴含的魅力在欧洲掀起“中国热”,成为传播中国文化与世界对话的桥梁与纽带。

丝绸之路,广义上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十三朝古都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丝绸之路有官方开通西域的的广漠的“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无垠的“草原丝绸之路”;有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蜿蜒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再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古代中国的出口主力是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4大宗,历经千年,风靡世界,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器之路”。从丝绸之路的中国瓷器,就能领略大国瓷器闪耀的文化魅力和传统友谊,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多元开放与国力强盛的大唐为例,其制瓷坊遍地开花、争相斗艳。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器之路”。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大抵主要有三面四条:东北向,从明州经黑山岛抵今朝鲜半岛;东向,从明州横渡东海直达日本南部;南向,一条从明州南下过台湾海峡,往东南至菲律宾群岛,再穿马六甲海峡,抵印度东海岸,南下斯里兰卡,到达波斯湾,红海、地中海沿岸,另一条从明州出发南下至广州、占城,绕马来半岛至苏门答腊,再与前条航线重合。

景德镇是闻名世界的千年瓷都,素以“汇天下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美誉。宜兴的陶瓷古朴天华,独步千秋,成为无与伦比的陶瓷瑰宝。艺术陶瓷有“五朵金花”,即典雅古朴、工艺精湛的紫砂;苍翠欲滴、如冰似玉的青瓷;绚丽多姿、端庄凝重的均陶;胎质坚致、美观耐用、釉色斑斓、别具风韵的美彩陶。就紫砂壶而言,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紫砂壶,按历史顺序分为3个阶段:一是明代后期至清代中期,紫砂壶随着茶叶的输出,作为茶具进入欧洲;二是清初向日本的输出;三是清代中后期对东南亚的商品化外销。据史料记载,雍正、乾隆年间,纯粹作为外销商品的粉彩紫砂壶盛行一时,装饰工艺已经采用贴花、浮雕、镶金等手法,以迎合欧洲人的审美情趣。其独特的工艺、泥料,、风格,博得了世界人民的喜爱。

三、大国陶瓷,新质而行

(一)当代陶瓷现状:1.中国工业陶瓷已具规模化,但全球经济动荡下行,外销受阻,行业将更加内卷。2.当代艺术陶瓷职业创作队伍虽然不断庞大,但陶瓷专业人才缺失,“大国工匠”几乎是凤毛麟角。一类是制作有审美功能的实用器,另外一类是纯粹个人艺术观念的呈现;中国艺术家普遍重视很重视装饰性和技术,西方艺术家普遍强调个人的观念的语言表达。中国传统的陶瓷产区遍布大江南北,这些为数众多的不同窑系,都有着几十万人的从业者队伍。3.当代陶瓷所面临的窘境:18世纪随着西方制瓷工艺的成熟,2000年来一直处于制瓷中心的地位开始在消减,乃至被边缘化。中国陶瓷艺术对世界的影响慢慢的走向衰落。虽然这种状况已经得到部分扭转,但并未得到全面辉煌。4.中国对陶瓷艺术的收藏习惯难以改变,其核心主流之一是传统的古董陶瓷收藏。对当代陶瓷艺术品收藏欠缺热情和关注。

(二)向“新”而进, 以“质”远行: 1.大国陶瓷,必须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以大国文化为源,不断凝聚向“新”而行的共识、积极践行以“质”远行的合力,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大国陶瓷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竞争力和持久动力,在全球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2.积极构建与大国陶瓷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机制。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全球已进入数字化时代,席卷而来的数字化浪潮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原宇宙、机器人等数字科技化技术的应用引发人类社会劳动方式与劳动形态的变革。日常生活中,共享经济、线上购物、移动支付等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以新创意、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经济创新模式正在崛起,其背后是社会经济层面的生产力变迁,是大国文化背景下的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也将导致体制机制层面的生产关系变革。3.“新”创意,“新”高度,“新”至境,积量,向质,大飞跃。首先,大国陶瓷要向内求“新”。创新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贝尔)。要积极探讨创意创新经验和方案,凝聚陶瓷者共建创意、创新、创业、创造之链,为解决大国陶瓷发展和创造创业提供新思路新办法新平台。加强人才支持与关怀,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等为导向的多维评价体系,激励人才创新实干,让人才大展身手,把创新人才的“创新动力链”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质链”。

其次,大国陶瓷要向外求“新”。“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当代陶瓷艺术的概念从美国、日本等地兴起,但中国的东方陶瓷艺术文化由来已久。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造就的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不同:西方陶瓷艺术的表达更抽象、奔放,更注重延伸与拓展;而东方陶瓷艺术相对更内敛,受文人文化、茶文化以及悠久的陶瓷历史影响,在创作上更注重陶瓷技法,在艺术表现上更突现“雅”。在中外交流中求“新”。中外陶瓷技艺的双向交流由来已久。历史上,中国的青花料从西亚的苏麻离青演变而来,珐琅彩瓷的烧制结合了西洋画法。在国外,德国的梅森瓷器不断吸收中国制瓷技艺,并从中国文化艺术中寻找创作灵感;荷兰的代尔夫特“蓝瓷”,在学习景德镇青花技艺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变革。我们也要在这种交流中努力寻求新的启迪、新的突破,融合创造丰富多样的大国陶瓷。

四、大国陶瓷,新质丝路,焕发神彩

古窑神火通明,陶瓷天年传奇;古道连通欧亚,驼铃千年未绝。近十一年来,共建国家在丝路精神的感召下,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将这一倡议从规划图变成实景图,丝路之精神已经在五大洲开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国还将通过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展务实合作等系列行动,与共建国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更加注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只有在“新”创意,“新”高度,“新”至境,积量,向质的新质中才能得以延续千年的陶瓷文化,才能彰显大国陶瓷的精神。这些新时代的大国陶瓷,讲好中国故事,蕴含着大国文化,承载着“驼队和善意”“宝船和友谊”,必将为千年丝路精神注入生机与活力,必将在新时代的丝绸之路上彰显神韵,大放异彩。

作者: 杜星云 国声智库高级研究员 、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陕西省文化软实力协会副会长。

注:本文系作者在《城市漫步》杂志、中国商业史学会、国家文博文旅数字应用重点创新实验室联合主办,宜兴市紫泥春华博物馆、北京新影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新发展研究院承办“大国陶瓷文化交流研讨会”上的发言节选。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作者: 头条共创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