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玻璃放在漏斗中,它会像液体一样滴落吗?需要些时间

导语:相信许多人小时候都听过一个谣言,那就是“玻璃其实是一种超高黏度的液体,几百年之后它会自己从窗户

导语:

相信许多人小时候都听过一个谣言,那就是“玻璃其实是一种超高黏度的液体,几百年之后它会自己从窗户上流下来”,还有“我们穿上头发可以长到天花板的时候,窗户玻璃会自己裂开”这种言语。

但实际上,这些言语早已被数学证明是错误的。

玻璃其实是一种固态的无定形物质,如果真的想看到玻璃“流动”的过程,有一种方法可以观察。

一、玻璃并不是一种“液体”。

既然玻璃不是一种“液体”,那为什么它会那么像呢?

其实这是因为在许多年前,人们用的玻璃品质较为糟糕,制造工艺也不像现在这么先进。

因此,玻璃表面有着很明显的磨损情况,这也使玻璃逐渐变形,上面留下了许多丝绸状的印痕。

因此,时间一久,人们就产生了这种谬误观念:“玻璃是一种超“高黏度的液体,通过时间的渐进,它会从窗户上自己流下来”。

另外,人们在生活中所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质,也对物质中的状态有着一定的了解,然而人对物质表面的状态进行了分类,这个物质的状态就是固态、液态、气态。

然而,有些物质的状态并不仅仅包括这三种,对于玻璃来讲,它是一种介于液态和固态的物质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无定形。

由于无定形的特性,所以它只是呈现出“短途流动”的状态,比如说:细心的人就能发现,老房子中的窗户窗玻璃会有上下厚薄不一的现象,这是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这也是窗玻璃在生活中使用久了,逐渐的薄下去的结果。

什么是“液体性”?

液体性是所有固态、液态的物质都不具备的,但却是最为常见的现象,就是能够适应它的容器的形状。

就像我们每天吃饭一样,我们吃的食物的碗是圆的,吃的饼是圆的,吃的糖纸也是圆的,然而这些物质都适应了这个容器的形状,这也是由于它的液态性质。

什么是“玻璃”?

玻璃是由纯净的二氧化硅加上适量的氧化钠和石灰混合煅烧而成的。

在过去,许多古建筑中都会有窗户上有不规则的痕迹,在我们现在看来,这是因为人们在昔日做窗户时,在制作的过程中会将一些玻璃碴子放在上面,或是价上有不平的地方,这样走过的人们都会在上面留下些许的痕迹。

然而,这些痕迹却成为许多年后的人们误以为“玻璃在慢慢流动的证据”。

重点四:如何证明玻璃并不是一种“液体”?

在现实生活中,要证明玻璃是一种“非液态”物质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有一种科学实验可以观察到玻璃的“流动性”。

这项实验需要准备一些玻璃玻璃,将其研磨成末透明颗粒状,然后装进漏斗中,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时间观察玻璃颗粒动态,从而证明玻璃并不是一种“液体”。

只要玻璃颗粒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像液态一样,从楼下滴落。

二、玻璃颗粒从漏斗中滴落。

在上世纪40年代,就有人在这方面的研究。

在同一时间内进行了相同的研究,这两位研究员都将玻璃研磨成末装进漏斗,然后放在实验室中,这项实验经历了将近90年的时间。

在前20年后,玻璃颗粒还没有动过,人们也不禁有些怀疑模型真实性,但是在经历了30年的时间后,当时的研究员已经去世,而学校也由于一些原因申请了破产,于是就有人在这之前买下了这所学校,学校的财产中也有着这瓶子玻璃研究漏斗。

在1990年,这位买下这所学校的人,看到这个瓶子时,便想到了当年这位研究员进行的实验,于是他就找到了实验室的相关资料,然而资料显示:这个漏斗瓶早在30年前第一次被研究员打开,而30年后被人们在瓶子的外侧可以看见玻璃颗粒已经开始缓慢的滴落。

这个实验第三次被人们注意到是在2007年,当时的实验室负责人是一位女博士,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男博士生已经因为种种原因,抛弃了实验。

而当时的女博士生却不知道,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这个瓶子实验的确是存在的,于是在研究一番后,女博士生立即将它放大放在了实验室的角落里。

过了一段时间后,实验室搬家,她也把这个瓶子带到了新的实验室,然而在当时,她并没有重视这个实验,而只是把它放在实验室的一小角落。

但没想到的是,这个实验却被她的一名学生发现,于是就有一只手慢慢打开了这个瓶子。

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玻璃颗粒只需要12年的时间就会像液体一样从瓶底滴落而出。

结语

因为现代玻璃生产工艺的变革,这种老式的玻璃制作工艺早已被淘汰,因此我们在现代也很少能看到这种颗粒状玻璃。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误认为玻璃是一种高黏度的液体的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作者: 头条共创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