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门要常打开,户要常关闭”,门和户分别指什么?啥区别

#夏日生活随记#记得村里一位老人说过,“大门开着聚财,门窗关着守财‘’,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

#夏日生活随记#记得村里一位老人说过,“大门开着聚财,门窗关着守财‘’,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古人认为财富是会流走的,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院子的门窗关闭。

当然,这是迷信的说法。但“门要常打开”,这个又是该理解呢?难不成门和户是一对反义词?这和现在经常听到的“自立门户”有点相悖?其实,这里面蕴含着很多古人的智慧。

古时候“门”和“户”,有很大的区别

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门”和”户”的记录。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后娶》中有“异姓宠则父母被怨,继亲虐则兄弟为仇,家有此者,皆门户之祸也”的表述,这里的“门户”指的是家庭或家族。

清代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中,多九公与林之洋的对话围绕“门户山”的名称和来历展开,“此山既名“门户”,为何横在海中,并无门户可通,令人转弯磨角,绕至数月之久,方才得过?’”

从这里可以看出,“门户”一词语可以看做是人出入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不能直接使用“门”和“户”呢?

其实,在古代,“门”和“户”是指的不同的地方。

《说文解字》中介绍,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对“门”和“户”做了明确的区分:“户,半门曰户。”、“门,闻也。从二户,象形。”

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古时候,“户”指的是单扇门,而“门”则指两扇对开的门,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从字形来看一下:

“户”字,左边看起来像根柱子,右边像是一扇小门。所以这个字,指的就是那种单扇的门。比如像咱们以前的老房子,都会装上这种门板,白天大家进进出出的,晚上就把门关上,这样既能休息,又能防野兽和坏人。所以,《说文》里头说,户,护也。

比如我们现在的说的“户籍”,“户籍”的“户”就是这个意思,指的是一个人或者一户人家的标志。而“门”呢,看起来像是从中间分开的两扇门,更加开放,通行也更加方便。

继续往下看:

从字形上看,“门”字,左右两边对称,就像两扇对开的门,有时候还带个门框。所以说,古时候,“门”和“户”还是有区别的。比如《字书》说:一扇曰户,两扇曰门。

说到这里,“门”和“户”的功能是一样的:打开的时候方便人进出,关上就能防止外来的侵害。所以,人们常常把“门户”放在一起说。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门”的规模和形制比“户”要大。这就意味着,“门”的级别比“户”要高,“门”的使用范围也比“户”广泛得多。

比如,在古代的府邸、庙宇等重要建筑中,往往会有两扇重重的厚重大门,称之为“门”。

而那些普通的住宅、院子,则可能只是一扇简陋的单扇门,称之为“户”。

“门”和“户”在居民选址上的讲究

在民间说法中,“门”和“户”指代不同的门。一般来说,“门”是指院子的前门,也就是大门,或者是没有院子的房屋的前门。

这个“门”通常是两扇,象征着家庭的正面,是迎接客人、展示家庭面貌的地方。

就像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时所见的大门描述:"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但林黛玉进的不是正门,而是偏门。

“户”呢,是院子的后门,或者没有院子的房屋的后门。

这个“户”一般是一扇门,更多用于家庭内部成员的出入,或者是比较私密、方便的通道。

如果一家人要重新修建房屋,选址要讲究“负阴抱阳”。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话说,“前门(门)朝阳,而后门(户)背阴”,农村盖房子,门都是设在院子前面,朝着太阳,那是因为朝阳的地方属阳,阳光照进来,家里亮堂,人也精神。

“户”呢,通常是指院子后面的小门,它背对着太阳。这“户”用的地方比较私密,家里人进出,或者是拿些东西,都比较方便。

阴阳结合,前面热闹,后面安静,古人的智慧可见一斑。

过去“前门后户”的讲究

在过去农村的老院子,讲究很多,融合了老一辈人多年的生活经验、文化传统和信仰,他们对前门后门的使用,都讲究一套规则。

第一种:前后门院落

这种院子设有前门和后门,可能还会有侧门。能有这么宽敞的院子,经济条件不会差。对于这种院落,前门通常是主门,用于日常的出入和接待客人,而后门则更多用于家庭内部的事务,比如处理家务、倒垃圾等。在一些地方,后门也用于牲畜的进出,以保持前门的整洁和尊严。

这样的家庭有分工,有秩序,日子过得有条不紊。在农村,这样的人家,往往在村里有一定的地位,受人尊敬。

第二种:单前门院落

这种院子只有前门,没有后门。在这种情况下,前门就承担了所有出入的任务,无论是家人的日常活动还是接待客人,都只能通过这一个门。这种设计在农村也比较常见,尤其是在空间有限或者出于安全考虑的情况下。

第三种:开放式院落

这种院子没有围墙,因此也就没有明确的前门和后门之分。这种布局在农村中较为少见,可能存在于一些地理环境特殊或者有着特定生产需要的地方。

我们以第一种前后门院落的布局来说一下,前门后户进出的一些讲究。

1.干活锄头等工具,进入前后门的讲究

从田里回来,扛着锄头,挑着空担子,一般不直接从前门进。得把锄头、空担子这些从后门或者侧门带进去。

挑水回家是家家户户都得干的活,但是水得从前门进。

到了收庄稼的时候,把稻谷、麦子这些从田里收回来,要从前门进。

用完的锄头、铁锹这些,不能随便乱放,得放回后院或者专门的农具房。这样,前院看起来干净整洁,也是对客人的尊重。

家里的牛等这些牲畜进出,得走后门或者侧门。不能让牲畜从前门过,这样会弄脏前门,影响家里的门面。

早上出门去田里干活,一般从后门走,为啥?因为方便,农具、牲畜都放在后院,出门就能干活。

晚上收工回来,如果是从田里直接回家,一般也从后门进,把身上的泥土、农具上的脏东西都清理干净了,再从前门进屋,这样家里的地板就不会弄脏。

2,嫁娶进前后门的讲究

在农村,嫁娶是大事,进哪个门,都有讲究。

娶媳妇

娶媳妇的时候,新娘子得从前门进。老话说“前门迎贵,后门送福”,前门是正门,大门一开,红毯铺地,鞭炮齐鸣,喜气洋洋。

新娘子从前门进来,这叫“迎贵人”,意味着给家里带来福气和贵气。

新娘子一跨过门槛,两边亲戚朋友夹道欢迎,热闹非凡,不仅是对新人的祝福,也是对两家人的肯定,显得家里喜庆有面子。

嫁闺女

嫁闺女的时候,有句俗语“嫁女从后门,留福在娘家”,姑娘出嫁就得从后门走。后门,是家里人日常进出的小门,姑娘从这儿出嫁,意味着她虽然嫁为人妇,但永远是娘家的心肝宝贝,出嫁了也是心在一起。从后门出,不带走娘家的一丝福气,反而留下了姑娘的温柔和孝顺,显得低调,不张扬。

这些讲究,是图个吉利,也体现了农村对家庭、婚姻的尊重。新娘子从前门进,是尊重和欢迎;姑娘从后门出,是不舍和祝福。

3.迎接客人进门的讲究

如果前门有中门别,这在农村一些讲究的家族里,接待客人的礼节就更加细致了。中门通常是正中间的门,比旁边的侧门要显得,更为正式和庄重。

在山东一些地方,传统的四合院建筑中,中门是家族地位的象征。如果有贵宾来访,如家族长辈或者重要的亲戚朋友,主人家会打开中门,亲自在中门迎接,引导客人进入正厅就坐,这是很高规格的接待礼仪。

在陕西的一些农村,尤其是关中地区,中门的开启有严格的规矩。除非一些重大节日或者家族庆典外,中门是不轻易开启的。如果有贵客到访,主人家根据客人的身份和与主人的关系,决定是否开启中门。

如果有普通客人到访,主人可能会在侧门迎接,引导客人进入院内,这样既体现了礼貌,又不会显得过于夸张。

四。现在再来看,“门要常打开,户要常关闭”这个俗语

过去农村的院子,前面通常有个大门,这个大门就是“门”,是用两扇厚实的木板做成的,门上还可能有门环、门钉,显得气派。

这大门一开,就能看到院子里头,迎面而来的是宽敞的院子,两边可能还有厢房,正面是堂屋,这堂屋门也是常开的,表示家里有人,欢迎客人来访。

这院子的后面,往往有个小门,这就是“户”,一般是一扇小门,比较简单,有时候就是一块板子,开关起来也方便。这个小门通常通向厨房或者是后院,是家里人平时进出、倒垃圾、洗衣服的地方,比较私密,也不太适合让外人看到。

放到现代,“门要常打开”的意思

现代语境中,“门要常打开”强调保持开放态度和对外交流。家、社区和社会应开放沟通,融入时代。

一个在田地里耕种多年的老农民,我认为,“门要常打开”是一种开放的心态,与人相处心胸开阔,比如谁家先用了井水,或者在灌溉季节,谁家先用了河水,有时候会引起争执。谁家的鸡鸭跑到别人家菜地里啄食,或者谁家的狗在村里乱跑等等这些事情,心平气和,心平气和地处理这些小事情,其实是一种智慧。农村人,生活简单,但人情味是很浓的。

结语

现在,随着年轻一代的离去,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留下的多是老弱妇幼,那些承载着乡村记忆和文化根脉的老人,成了农村最后的守护者。

田间的耕作方式在改变,传统的手工劳作逐渐被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所取代。村头的祠堂、庙宇,曾经是村民聚集、交流的地方,现在也难逃岁月的侵蚀,变得斑驳不堪。

而那些曾经在农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习俗,如春节的舞龙舞狮、端午的赛龙舟,也越来越难觅踪迹。老一辈留下来的俗语,很多也已经消失,就比如今天说的“门要常打开,户要常关闭”,其实来源于《道德经》里的“门者常开,户者常闭”。

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很多人不知道出处和来源,也不知道其中的含义,不禁让人感到一丝惋惜和忧虑。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地方的农村开始尝试复兴传统文化,举办民俗文化节,吸引外出的年轻人回乡参与。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农村正试图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未来的农村,或许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但它将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融入新时代的潮流,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最后,在你们老家,“门要常打开,户要常关闭”这个俗语,是什么样的说法呢?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作者: 头条共创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